在赣南山区腹地,一座以专业和爱心为底色的“幸福港湾”正悄然点亮失能失智老人的暮年时光。崇义县经济困难失能失智人员集中照护机构自2024年6月成立以来,以“一人一案”精准服务、医养结合创新模式,为失能失智老人撑起遮风挡雨的“保护伞”,让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”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温暖现实。
精准服务:从“千人一面”到“一人一案”
走进位于过埠镇阳明正颐康养中心园区的照护机构,宽敞明亮的居住空间、无障碍通道、防滑地面等适老化设计随处可见,细节处尽显人文关怀。这里收住的26位老人中,有半失能者渴望重拾生活尊严,有全失能者需要24小时照料,更有失智者在记忆迷宫中徘徊。
“我们拒绝‘一刀切’服务,而是为每位老人量身定制护理方案。”机构负责人介绍,针对半失能老人,护理人员通过“渐进式训练”引导其自主穿衣、洗漱;全失能老人则享受“喂食-翻身-擦浴”全流程无缝隙照护;对失智老人,机构创新推出“认知训练+怀旧疗法”——在记忆角摆放老式收音机、搪瓷杯、算盘等老物件,通过播放红歌、讲述旧事唤醒记忆。
83岁的周水嫆老人刚入住时认知混乱、情绪焦躁,如今在护理员陪伴下玩拼图、听戏曲,已能清晰叫出护理员名字。“她现在还会主动牵我的手散步,像孩子一样依赖我们。”护理员小张笑着说道。
医养融合:从“病有所医”到“康养无忧”
在照护机构,医疗与养老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失能失智老人的生命质量。机构与过埠镇卫生院建立“绿色通道”,专家每周两次上门巡诊,为老人建立“一人一档”健康档案,提供疾病诊疗、康复护理、用药指导等全周期服务。
中风偏瘫、大小便失禁的曾凡荣老人曾多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,入住后,护理人员与卫生院康复师联手制定康复计划:每日两次肢体按摩、三次站立训练,辅以中医针灸理疗。如今,老人不仅能自主行走,还常在散步步道驻足,回忆起年轻时在田间劳作的场景。“我想回家看看老房子,再闻闻稻花香。”老人眼中泛起泪光,这份对生活的憧憬,正是医养结合模式的生动注脚。
专业筑基:从“4人团队”到“守护联盟”
从最初的4人团队到如今7名专业护理员、1名康复师、2名后勤人员的“守护联盟”,照护机构用专业与爱心编织起一张安全网。所有护理员均持证上岗,定期接受急救技能、认知症照护等专项培训;机构还引入智能监护系统,实时监测老人心率、血压等数据,异常情况自动报警。
“我们不仅是护理员,更是老人的‘临时家人’。”护理员李姐说。在她的记录本上,密密麻麻写着每位老人的喜好:王奶奶爱听黄梅戏,张爷爷每天下午要喝一杯温蜂蜜水……这些细节,让照护超越了冰冷的流程,升华为有温度的陪伴。
未来可期:从“试点先行”到“县域样板”
截至目前,照护机构已累计收到家属感谢信32封,锦旗5面。78岁的陈大爷家属在信中写道:“父亲入住后,从沉默寡言变得爱笑了,这是我们做子女的最大欣慰。”
崇义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扩大照护机构覆盖面,探索“社区嵌入式微型机构”模式,让更多失能失智老人在家门口享受专业服务。同时,联合慈善总会设立专项基金,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补贴,减轻养老负担。
在崇义县照护机构,我们看到了老龄化社会最温暖的答案:专业是底气,爱心是纽带,而每一位被温柔以待的老人,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。当失能失智不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被尊重、被呵护的新起点,这或许就是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最动人的诠释。(来源:崇义县民政局,余席珠、彭新林)